股票代码
305363关注我们
股票代码
305363全国贵宾服务热线
138-6446-2678电缆沟盖板
Recruit only在讲述青岛下水道的故事之前,我们先来简要讲述我国及世界下水道建设的历史。
虽然众多史料记载,我国古代的一些城市或建筑中,已经有“下水道”雏形或类似的安排,但这些都是零零散散的。而在我国古代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经济,城乡的排水系统发展得十分缓慢,大量的人畜粪便被收集起来,用作农田肥料。
比如,我们从清朝的一些影视剧中能够准确的看出,就是在当时北京的皇宫中,用人力运送马桶处理粪便,这说明当时的北京皇宫中,并无下水道。
再如,瑞典人彼得·奥斯贝克1752年到广州旅行后,在其著作《中国和东印度群岛旅行记》中说,广州城街道很长,大多很宽,约长6英尺,像院子那样用长方形的沙石铺成,没有排水沟。石头上都是洞,这样水就能从洞中排走。这也说明当时雨水众多的广州城,没有现代意义的下水道,而是靠道路自行排水。
16世纪及以前的欧洲,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例如,当时的伦敦,城市的污水和雨水引入路两边的明渠明渠中。塞满了灰烬、动物尸体,甚至粪便,街道因为这样变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 1810年,英国人开始使用暗管排水,稍微改善了城市的排水状况。
直到1859年,伦敦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正式动工。1865年工程完工,实际长度超出原有设计方案,全长达到2000公里,下水道在伦敦地下纵横交错,全部污水都被排往大海。
19世纪中期,法国巴黎也开始新建供水和排污系统。前后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完善,拥有近2400公里地下水道的巴黎,彻底改变了19世纪初垃圾围城、河水黑臭的城市旧貌。
结合上述资料,客观地说,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下水道,还是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自战争开始,欧洲列强入侵中国,给中国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西方先进的技术带入了中国,比如,下水道的设计和施工技术。
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后,开始规划城市建设,致力打造“模范殖民地”,其中,也包括了市政道路、下水道、供水系统等。
“由于缺乏能控制雨水从高处流失的森林,形成了许多深陷的山谷和山涧荒滩,它们为建筑施工工地的平整和街道的修筑带来了困难.....”
这是德国胶澳总督府所编撰《胶澳发备忘录》中的记载。我们从中能够准确的看出,在德占青岛前期,每到雨季,山坡上的雨水,会大量从山上流下来,冲击城市房屋和道路,解决这一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二是在城市修建下水道,将雨水排到海里。
可见,修建下水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城市及时排除雨水,防止“内涝”,但同时,修建下水道排污,也还是为了防止传染病。
比如,日本作家田原天南的《胶州湾》(收录在《中德关系史译文集》中)一文中说,德国刚刚“占领”胶州湾时,卫生条件比较差,各种病毒肆虐,如疟疾、伤寒、回归热、风湿关节炎,其势甚猖。以讲究卫生设备和以医术为重的德国,很快就着手建设卫生设施,其中包括了设置下水道,采取暗渠方式,将病毒或病菌排放在远海中,预防各种传染病。
田原天南还在他的另一篇文章《青岛市政》中说,“青岛对粪便、污水及雨水的处理是颇为讲究的”。他在文章中说,1901年以后,总督府要求各户设置便桶,在大鲍岛为中国人设立了几个公共厕所。1901年以后,按德国本国的方式,将粪便、污水及雨水分开排放。
再如,波恩大学任地理学教授威廉·马查特《在保护区的日常生活:平民和军人,中国人和德国人》(该文收录在汉斯-马丁·辛茨编撰的《青岛·1897-1914》一书中)也提到,当时的中国,如霍乱、天花等传染病肆虐,德国人决定建立一个中央供水系统及雨水排水管道和人粪便处理设施,为欧洲人城区建了污水排水管道。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在城区建立污水排水管道的重要目的是为避免传染病菌。
关于青岛对于修建雨污分离的下水道事项,德国胶澳总督府编撰的《胶澳发展备忘录》(1900-1901)中也有记载“通过大口径的下水道使雨水完全分流。粪便和污水目前依然用去年备忘录所述的方法排放。目前正计划将使之与雨水分流,通过专门的下水道系统直接排入海中”。
按照现代人的观念来看,将污水直接排入大海,显然是对环境造成污染,但对于当时来说,污水量比较小,而且德国人在备忘录中不忘强调“海水因潮汐关系不断地大量更新,所以不会形成污染。”
日本作家田原天南《青岛市政》一文中说,到1909年,下水道总长度达22353米。在市内埋设两处水泵所和蓄水池,集中并排放污水。
对于下水道的修建过程,德国人在1899年的《胶澳发展备忘录》中也有记载:位于俾斯麦大街和弗里德希大街之间青岛内城排泄雨水的下水道已于前年大大扩建,因此今年只是把东部的第一条排水系统扩建了约500米。目前全部建成的下水道共3200米。大鲍岛的主排水道已经有675米接近完工。
上述“俾斯麦大街”和“弗里德希大街”分别是现在青岛的“江苏路”和“中山路”,这些地方都是当时欧洲人的居住区,而“大鲍岛”则是华人居住区,我们能够准确的看出,德国人主要是还是优先修建欧洲人居住区的下水道,排放雨水和污水,防止传染病。
对此,《胶澳发展备忘录》也强调“华人城区的下水道建设则限于早已开工的那些路段上,其他街道上,都是地上排水。”可见,德国人在青岛城市建设中,并非在各城区道路上全面铺设下水道,而是优先在欧洲人居住的区域建设,体现了这些欧洲人考虑到自己利益,保证不被病毒侵蚀,而对于华人区,部分道路依然是地上排水。
当时修建雨水和污水的下水道,是有什么材料修建呢?《胶澳发展备忘录》(1902年)中说:“又扩建了雨水下水道;修建了450米混凝土下水道,1376米陶管下水道。”该备忘录中还说,为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海湾一带公务住房及伊尔梯斯山兵营安装排水陶管已为计划修建的污水排水道进行了招标,可望近期开始施工。
日本人田原天南《青岛市政》一文中也说“排放雨水的管道是采用混凝土管或瓦管,大都随着道路修建时埋设进去。”
我们从德国人和日本人的记载可看出,当时青岛修建的下水道,材料分为两种,一是混凝土管道,二是陶瓷管道,只是日本人的文章中被翻译为“瓦管”,应该为陶瓷管道。
我们再对照下近年来实拍当年德国人在青岛留下的下水道,我们大家可以看出,这些混凝土或陶瓷的下水道,哪里要说明零部件连接呢?
而且青岛市南、市北区的面积,就达到近百平方公里,街道众多,德国人充其量建设了数公里的下水道,微不足道。虽然我们没德国人在青岛修建全部下水道长度的准确数字,但据记载1898-1909年共11年时间里才修建了2.3公里,截至德国人1914年退出青岛,按照这5年再翻倍修建计算,也不足10公里。
显然,青岛目前科学、合理的下水道布置,归功于德国人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大文豪雨果曾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虽然“下水道”藏在地下,无法成为“面子”,但却是一个城市“看不见的品质”。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