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305363关注我们
股票代码
305363全国贵宾服务热线
138-6446-2678复合井盖专题
Recruit only在潇湘大地上,留存、散落着许多古村落古民居。这些古村落古民居融自然山水、传统道德、乡风民俗、建筑理念于一体,在我国南方古村落古民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根据湖南省文物局今年的调查,目前,湖南共有古村落(含古城、古镇中的古民居建筑群)251个,有古民居(散落的单体古民居建筑)880栋,建筑面积5100多万平方米。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个,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8个;有国家级历史背景和文化名村8个,省级历史背景和文化名村38个,包含古城、古镇中的古民居建筑群9个。
从保存现状上看,保存较好的占26%;保存较差的占26%,保存一般的占46%,保护形势较为严峻。从开放程度上看,已有少量古村落古民居对外开放,如凤凰古城、张谷英村、上甘棠村等,大部分尚未对外开放。
湖南的古村落古民居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它们大多建在靠山临水的地方,那里山水相依,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深谙我国古代堪舆学说的要求,如楼田村、涧岩头村、高椅村等。古村落以同宗同姓聚居为主,民居大多为穿斗式结构,或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分散在向阳的坡地上,或建在丘陵和盆地之间。院落之间有石板巷道,有排水沟,首尾相望。村中一般设有学校、祠堂、风雨桥、鼓楼和仓库等公共建筑。
湘东、湘南、湘西、湘北、湘中古民居的风格各有不同。湘东地区(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的古村落古民居建筑分为家族式的大宅院和单门独院式的小型民居两种。大宅院的建筑规模一般都在500平方米以上,以横向布局为主,外墙砌砖,做工精细,在房屋的柱头、门额等位置,使用了装饰性斗拱。小型民居的规模大都在150平方米以下,多采用土筑墙、土墼墙、小青瓦或茅屋顶,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湘南地区(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的古村落古民居建筑大体分为窨子屋和天井屋两类。窨子屋体量不大,天井狭小,结构紧密相连,内壁为木板墙,外墙砌砖。天井屋以三合院为主,有较高的院墙和封火墙,并设有炮楼、枪眼,院落以主院为中轴建有几重,两侧有附院,布局规整。湘西地区(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是苗族、瑶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和多民族的杂居区,不同民族的建筑理念、建造技艺和建筑特色在此交融发展。这里的民居以穿斗架、内外木板壁的单层或两层建筑为主,体量小巧,装修精致,花罩、飞罩、花窗、壁画等工艺运用普遍,砌墙多用薄砖,砌法十分灵活,封火墙的檐头和脊部的外观造形种类较多。湘北地区(常德市、岳阳市)属洞庭湖区,往年水灾较多,所以这一带的古民居多为简易民房,建筑以穿斗架构为主,多采用楠竹、青砖、青瓦等廉价材料。湘中地区(娄底市、邵阳市、益阳市)的古民居分为大、中、小型3种。大型民居布局讲究,注重对称,规模较大,院中有院,内设书楼、戏台、佛堂、作坊、花园、仓库和炮楼等。中型民居以青瓦屋面、悬山或歇山顶、板壁墙为主要特征,设有槽门和外围墙,主体建筑与厢房、披屋毗连。小型民居,一般为单层,上做阁楼存物,部分建有前檐柱廊,正屋一般为三间或五间,两侧或屋后建有厨房、畜栏、厕所和仓库等。
和其他省份类似,湖南古民居保护形势严峻,当前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保护主体大量流失。随着我们国家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农民涌向城市,导致许多古村落古民居无人居住、管理,空置、闲置的现象较为严重。2.保护意识有待增强。一种原因是个别地方政府不够重视,导致部分古村落古民居在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被拆毁;另一方面是古村落古民居中的住户,通过你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随意翻修和改造传统建筑,并大量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铝合金等,导致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遭到破坏。3.相关的法律、政策亟须完善。目前,湖南还没有出台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管理的专项政策法规。除少数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古村落古民居外,其他的古村落古民居因缺乏工作依据,很难做到科学保护。同时,又由于大部分古村落古民居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所有权、使用权又掌握在户主手中,导致监管工作很难开展。4.保护资金缺口较大。古村落古民居大多为砖木结构,因其历史久远,所以自然损坏严重,如梁架等木质老化、糟朽,屋顶缺损、渗漏,墙体开裂,砖石风化等。风灾、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也严重威胁着古村落古民居的安全。2008年的冰灾,对湖南的古村落古民居造成了很大破坏。另外,投入不足,资金匮乏,也严重制约了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利用。5.盗窃建筑构件的事情时有发生。近年来,湖南发生了多起盗拆古民居建筑构件案,使得一些精美的木雕、石雕等古民居建筑构件被盗拆,或因盗拆而损毁。
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利用,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规划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自觉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身规律,正确地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努力构建保护与利用的长效机制,力争做到科学保护、科学利用和科学发展。一是将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利用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二是立足长远,结合新农村建设、基层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科学制定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规划。三是加强工作研究,尽快制定出台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管理措施。四是以基层干部群众为重点,抓好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五是建立古村落古民居记录档案,科学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保护标志,成立保护管理机构,明确保护职责。六是建立政府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七是积极探索古村落古民居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双赢的新模式,让保护利用成果惠及于民,以争取当地民众的积极支持。